这一幕正是2025年央行《关于进一步规范房地产金融支持政策的通知》落地后的缩影。该政策要求银行收紧二手房贷款条件,三四线城市刚需客户成主要受影响对象。武汉二手房贷款审批通过率直接下降20%,类似成都这样的新一线城市,刚需群体同样面临“政策误伤”。
核心变化:央行新规通过“双上限”控制贷款占比(房地产贷款余额与个人住房贷款余额),银行被迫压缩二手房业务。尤其针对三四线城市,贷款额度降幅更大,审批周期从原本1个月延长至2-3个月。部分中小银行甚至暂停受理首付低于40%的二手房贷款申请
刚需困境三重冲击:
信用门槛提高:近2年内征信出现“连三累六”(连续3个月或累计6次逾期)直接拒贷,3个月内贷款/信用卡审批查询超6次即被判定“资金紧张”;
收入证明严苛:月收入需覆盖月供2倍以上,且流水需明确标注“工资”字样——现金收入、兼职不被认可,自由职业者需提供2年完税证明;
卖方市场挤压:成都、武汉等地出现“最好全款、其次七成、谢绝三成”的卖家挑客现象,低首付刚需客被直接排除。
武汉并非孤例。2025年4月该市内部数据显示,二手房贷款审批通过率骤降20%,部分购房者因信用评分未达新规要求被拒贷2。而类似成都这样的新一线城市,虽未被直接点名,但同样受政策传导影响:
房龄歧视加剧:超过30年的“老破小”遭银行停贷或要求首付40%以上,这类房源本是刚需上车首选;
置换链条断裂:改善型买家因二手房难出售而无法腾挪资金,成都某中介反馈,超30%的连环单因首付问题解约。
案例:湖北一对夫妻欲置换学区房,原住房因1998年建被银行评估“抵押价值不足”,贷款缩水40万,最终被迫放弃签约。
即使满足政策明面条件,银行仍有内部筛选机制:
职业风险分层:建筑工人、个体户等需额外提供完税证明,否则归为“高危职业”1;
婚姻状态关联:离婚未满1年者按原家庭套数计算资格,堵死“离婚买房”漏洞1;
首付来源审查:直系亲属转账需附《赠与协议》,朋友借款需追加担保人,审批延迟60天以上。
下表为当前刚需客的月供压力测算(以成都均价180万二手房为例):
首付比例 | 贷款金额 | 利率(首套) | 月供(30年) | 所需月收入 |
---|---|---|---|---|
15% | 153万 | 3.0% | 6450元 | ≥1.29万元 |
30% | 126万 | 3.0% | 5312元 | ≥1.06万元 |
40% | 108万 | 3.0% | 4553元 | ≥9100元 |
注:按银行要求“月收入≥月供2倍”计算 |
政策初衷是防范金融风险——2024年全国二手房贷款总量同比下降12.6%,银行坏账率攀升倒逼风控升级。但“一刀切”收紧衍生新问题:
“刚需歧视”制度化:在供不应求的核心区域,卖家优先选择高首付或全款买家,刚需被挤出市场;
经营贷违规激增:部分购房者转向“高评高贷”、经营贷垫资,武汉某担保公司透露2025年此类业务量上涨35%。
专家预警:相比投机客,刚需客资金渠道更少。若政策不差异化对待,结果将是“买得起的仍买得起,买不起的永远买不起”。
针对矛盾,多地探索解决方案:
设置刚需专项额度:如广州某银行试点“首套房贷款池”,预留30%额度定向支持,审批通过率提升18%;
简化流程提速放款:推广“带押过户”模式,2025年一季度全国办理7.1万件,较2024年激增163%,平均节省交易周期15天;
扩大公积金支持:成都上调双缴存人公积金贷款额度至100万元,多子女家庭再上浮20%,直接降低商贷依赖。
政策制定者需正视一个现实:当年轻家庭因贷款收紧被迫放弃学区房,当打工者因流水不符被拒于安家门外,防风险的初心可能正在制造新的社会风险。 如经济学家陈珠明所言:“楼市调控的终极目标应是‘住有所居’,而非‘贷无可贷’。”
未来关键:在城中村改造(全国100万套)、信贷“白名单”(4万亿额度)等政策落地时,能否明确刚需保障比例,将决定这轮调控的民生温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