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成都二手房市场,超30年房龄的“老破小”可能被银行拒贷,首付比例被迫提高至40%以上;产权不清的房屋交易后无法过户,买家陷入漫长诉讼;首付款被卖家挪用,资金监管缺失让数百万元一夜蒸发...这些真实案例揭示了二手房交易中无处不在的法律风险。
随着成都全面取消限购、信贷政策持续宽松(首套房贷利率降至3.0%),二手房交易活跃度显著提升。市场热度背后,假按揭、冒名签约、税费争议、资金安全等问题却成为买卖双方必须警惕的暗礁。
“假房产证”骗局:伪造产权证骗取首付款后消失,买方需现场通过房管局核验产权证真伪及产权人身份。
冒名签约陷阱:非产权人伪造委托书出售房产,合同无效。买方应要求所有共有人当面签署合同,或提供公证委托书。
隐瞒抵押:卖方未告知房屋已抵押给银行或私人,导致过户受阻。成都已有案例因房屋存在未解除抵押而被法院查封。
预查封风险:卖方涉诉导致房屋在交易期间被查封。签约前需通过不动产登记中心查询最新抵押、查封状态(仅线上查询需1个工作日)。
产权受限房:
→ 1995年前无电梯“老破小”:部分银行直接停贷;
→ 商办公寓:首付需50%且利率上浮10%-20%;
→ 已列入拆迁范围的房屋:交易后可能无法办理产权登记。
成都某买家将200万元首付直接支付给卖家,卖家挪用资金偿还赌债导致交易中断。法院虽判决返还,但资金已无法追回。
“带押过户”新政:成都推进存量房交易资金跨银行封闭式监管,无须卖家先还贷即可过户。
监管账户操作流程:
① 买卖双方在银行签订《存量房交易资金托管协议》;
② 买方将首付款划入银行监管账户;
③ 过户完成后银行将资金解付至卖方。
通过做低网签价逃税,可能导致贷款额度不足(银行按网签价评估)。若被税务部门查处,买方需补缴税款及滞纳金,金额可达房价的10%。
案例:合同未约定过户时间,卖家拖延8个月致买方错过学区入学截止日期。法院判决卖家赔偿5万元,但孩子入学机会无法弥补。
条款类型 | 高危漏洞案例 | 专业修正方案 |
---|---|---|
税费承担 | “税费由买方承担”——未明确范围 | 列明各税种(增值税、个税、契税)及承担方 |
违约责任 | “违约方赔偿损失”——无具体标准 | 约定日万分之五违约金+实际损失赔偿 |
过户时间 | “贷款获批后过户”——未限定时间 | 明确“银行放款后10个工作日内” |
房屋瑕疵 | “按现状交付”——隐瞒结构改造 | 补充:“卖方保证无违建,否则承担拆除费用” |
因征信问题导致贷款失败,买方需在合同中约定“可无责解约并退还定金”。否则可能因“无法履约”被判赔偿。
拉取房屋《不动产登记簿》:确认产权人、抵押、查封、预告登记(费用80元);
验证卖方婚姻状态:若为离婚人士,需注意离婚未满1年可能按家庭计购房套数。
拒绝现金支付或私人转账;
优先选择支持“公积金直付”的银行(仅限新房,二手房不适用)。
合同审查重点:
→ 共有权人是否全部签署;
→ 房屋是否附带租赁(买卖不破租赁风险);
→ 户口迁出时间及违约金1。
高龄房限制:房龄+贷款年限≤50年(一线城市可至55年);
征信禁忌:近2年无“连三累六”逾期,近3个月查询≤6次。
物业交割:留存水电燃气结清凭证;
户口核验:要求卖方提供《户口迁出证明》原件。
在成都二手房市场,一套总价300万元的房屋,因产权不清或资金挪用导致的损失可能高达百万量级。2025年成都公积金贷款额度提升至双缴存家庭90万元,但法律风险却无法用信贷弥补。
律师陪签(费用约3000-5000元)可系统排查90%以上法律陷阱,而资金监管已实现银行零费用办理。这些看似微小的投入,正是守护毕生积蓄的关键盾牌。
产权证上的名字不是安全的保证,
合同纸上的条款才是救命的绳索。